发布时间:2022-09-18 10:23:41
壬寅年二月初八
公历2022年3月10日
是佛教创始人
释迦牟尼佛出家纪念日
对于每一个佛弟子来说
这是值得永远纪念的一天
佛陀的出家是娑婆世界最大的福报
他引领我们走向觉悟解脱的彼岸
在此吉祥殊胜的日子里,谨记佛陀的教诲,感念佛恩,发菩提心,广做功德,回向、祈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究竟圆满!祈愿佛日增辉,正法久驻,世界和平,国泰民安,众生解脱!
出家乃成佛必由之路,十方诸佛皆示现出家而成佛道。释尊降生于三千多年前的古印度,一生示现,目睹老病死,舍弃王位、妻子,及后宫六万婇女,种种上妙伎乐,夜半踰城出家,苦行六年,成无上道。
佛陀降生及出家
佛陀的家世
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,有一条恒河的支流,名罗泊提河。古印度时在河谷两岸,散布了十个释迦族的小城邦,其中位于河东的迦毗罗卫城,由于政治修明, 最为强大,成为他们当中的盟主。
因为古印度社会阶级制度很森严,释迦族属高贵的剎帝利阶级之一,所以迦毗罗卫城和邻近的拘利城的释迦族人互通婚嫁,以保持血统的纯净。
佛陀的降生
佛陀诞生于西元前六二三年〈相当于中国的周襄王三十年〉的四月初八日,父亲是迦毗罗卫城的城主净饭王;母亲摩耶夫人是拘利城公主。夫人临分娩时依照俗例,要返回娘家拘利城去。途中经过蓝毗尼园,她看见一棵无忧树,花朵盛放,正想伸手采摘,太子便诞生了。
摩耶夫人那时年过四十,身体衰弱,生了太子七天后便去世。从此,她的妹妹波阇波提夫便负起了抚育太子的责任。
净饭王晚年得子,后继有人,心中很欢喜,于是和有德望的婆罗门商议,为太子取名乔达摩·悉达多。
其时,有一位隐居的修道者阿私陀,到来为太子占相,预言太子将来,若是在家,便成为转轮圣王;若是出家,必为觉者。净饭王闻说,不禁愁恼,深恐儿子他日会出家。
童年的生活
太子由七岁开始,每天须研习经典;年纪稍长,又要学习骑、射、剑击等武艺。他虽然于文、武二途都渐渐得到很高的造诣,但他最喜欢的,还是思索人生的奥秘:
生命从何而来?
人生真正的目的是甚么?
生命的尽头有没有归宿?
这些人生问题,就算哲学家也不易解答,年轻的悉达多太子自然也难免迷惘起来。
有一天,净饭王携太子到郊外游览。太子看到农人们在田中耕种,烈日晒背,满身泥浆,十分辛苦;耕牛拖着笨重的犁耙,弄得皮破血流,行动稍慢即遭鞭打;在翻开的泥土中,有些小虫受了伤,小鸟看到,便飞下来争啄。
在大自然里,万物弱肉强食。小虫死,小鸟得而生存。生和死,互相依附。每个生命都是极短暂的,最后更不免要死亡。
悉达多太子在绿油油的树荫下端坐默思,慈悯的心顿生,而厌患世间的意念也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。
奢华的生活
父王为太子筑了寒、暑、温、三时的宫殿和美丽的花园,又挑选了不少宫娥彩女来侍候他,希望透过奢华的生活享受使他不要生起出家的念头。
欢乐的日子,如行云流水般过去。但这并不是太子所要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。
毅然出家
稍后,太子得到父王的同意,带着待从出游,在东门看见曲背贫困的老人;在南门看见痛苦呻吟的病人;在西门看见送葬中的死人,他看见了这些人生不可避免的苦难,不禁向随从说:“我非脱离这老、病、死的痛苦不可!”
不久,太子来到北门,遇见了一位修梵行的沙门;这时太子看见他高雅的仪容,又听到他说出自己的出家,是为求脱离老、病、死的痛苦,不禁连声赞许。
自此之后,太子渴望出家修道。就在二十九岁那年,他的儿子罗睺罗诞生了。在一个午夜,他带着侍从,跨上白马,悄悄出了王宫,向城外驰去,然后进入一座森林,割断长发,脱去服饰,换上袈裟,又遣走侍从。悉达多太子从此成为一个修道者了。
访道及悟道成佛
访求道法
太子离开森林,再继续向东南行,到毗舍离城附近拜访修道者跋伽婆。他在苦行林中,看到许多修苦行的人,用种种奇怪的方法来折磨自己的身体。他们以为只要这样做,来世便可生天,享受快乐。但是不合理的‘苦因’,又怎能得到合理的‘乐果’呢?
太子认为这种方法,决不能解脱生死,所以住了一晚,便离开了。
修持苦行
太子来到王舍城附近的一个林谷,拜访两位著名的宗教大师阿罗逻和郁陀罗,两人认为修道的方法是:应先出家,托钵为生,修习禅定。
太子留在这里好几个月,禅定境界修得很高,但对解脱生死之道,仍无所得,只好离去。
辞别以后,太子来到尼连禅河边,迦耶山的南面,会合了憍陈如等五人,便在那里同修苦行,静坐沉思。
太子每日或隔日进食一麻一米,后来还七日才进食一次,这种刻苦的生活,使他身体消瘦,皮骨相连;一直度过了 六个年头。
放弃苦行
六年的苦行,仍未能解脱生死。太子无奈,只好放弃这种修行,走进尼连禅河去沐浴,洗涤身上的积垢,还接受牧牛女乳糜的供养,因此身心的健康都逐渐恢复。
随伴他的憍陈如等五人,却误会他的道念不坚,悄悄地离开他,走到波罗奈国鹿野苑去继续修他们的苦行。
降伏心魔
太子独自来到迦耶山,在一棵毕钵罗树下,敷草而坐,发誓说:
‘我若证不到无上正觉,宁可让此身粉碎,终不起此座。’
他在树下静思解脱生死之道,于成道前的一个深夜,在禅定中显现魔境扰乱,魔王派遣魔女来诱惑他,又令魔兵魔将来威胁他。幸而太子的道念坚定,始终不为魔境所动摇,结果魔王不敌,便隐没了。
悟成道佛
太子降伏恶魔之后,摒除一切杂念,运用最高的智慧去思考和探索,在十二月初八日黎明,当明星照耀大地的时候,终于豁然大悟,彻见宇宙人生的真相,完成了无上正觉。此后世人尊称他为‘佛陀’。
说法及入涅槃
度化众生
世尊自三十五岁在菩提树下成佛后,直到八十岁入涅槃,在这四十多年间,从未间断为众生说法,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。
佛陀化度的方针是先度凡夫小智的人,然后化度大智的人,所以说法有浅有深,使到许多众生都离苦得乐。
入大涅槃
后来,佛陀年高八十。他离开王舍城,北行到毗舍离城,适逢饥馑,他惟有遣散了大众,只留下阿难陀一起度过雨季。这时佛陀已经有病,受了铁匠纯陀供献的食物之后,病情加剧。他来到拘尸那城的一条河流,洗了澡,上岸后在两棵娑罗树的中间,由阿难陀铺设了睡床,佛陀枕着右手,侧身而卧。这一晚,有一个外道名叫须跋陀罗求见,佛陀向他说了八正道法,收了他为最后的弟子。
这时,佛陀在弥留之际,众弟子到来探望,心中感到非常悲痛,佛陀便向他们作出最后的遗训:
‘你们不要以为失掉我,便没有导师了。我灭度后,以往所说的言教和戒律,就是你们的导师呀!’
佛陀吩咐完毕,就在西元前五四三年的二月十五日夜半,右胁而卧,入大涅槃了。
拘尸那城城主和佛陀的弟子,用最隆重的礼节,为他举行火化;舍利则由摩揭陀国和释迦族的八位城主请去建塔供奉。直到现今,舍利塔还在照耀人间。
【经论所赞出家功德】
◇ 在家之人多诸烦恼,父母妻子恩爱所系。常思财色,贪求无厌,得时守护,多诸忧虑。流转六趣,远离佛法。当作怨家恶知识想,应厌家垢,生出家心。无有在家修习无上菩提之道,皆因出家得无上道。——郁伽长者经
◇以一日一夜出家故,满二十劫,不堕地狱饿鬼畜生,常生天人,受福自然,最后人中,生富乐家,财富珍宝具足。——出家功德经
◇居家生业,种种事务,若欲专心道法,家业则废;若欲专修家业,道事则废。不取不舍,乃应行法,是名为难。若出家离俗,绝诸忿乱,一向专心,行道为易。——大智度论
◇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,不如一日中,出家修寂静。——大宝积经
◇若放男女,若放奴婢,若听人民,若自己身,出家入道者,功德无量……是故佛说出家功德,高于须弥,深于大海,广于虚空。——贤愚因缘经
◇若复有人归佛出家,功德有十。云何为十?一远离妻室,二染欲不贪,三爱乐寂静,四诸佛欢喜,五远离邪魔,六近佛听法,七远离三恶,八诸天爱敬,九命终生天,十速证圆寂。如是十种功德,归佛出家获如斯报。——分别善恶报应经
【帝王将相赞出家】
◇宋仁宗皇帝御题赞僧赋:“夫世间最贵者,莫如舍俗出家。若得为僧,便受人天供养,作如来之弟子,为先圣之宗亲。出入于金门之下,行藏于宝殿之中。白鹿衔花,青猿献果……”
◇顺治皇帝赞僧诗:“天下丛林饭似山,钵盂到处任君餐。黄金白玉非为贵,唯有袈裟披身难。朕为大地山河主,忧国忧民事转烦。百年三万六千日,不及僧家半日闲……世间难比出家人,无牵无挂得安宜。口中吃得清和味,身上常穿百衲衣。五湖四海为上客,皆因夙世种菩提。个个都是真罗汉,披搭如来三等衣。”
◇裴休丞相送子出家警策箴:“含悲送子入空门,朝夕应当种善根。身眼莫随财色染,道心须向岁寒存。看经念佛依师教,苦志明心报四恩。他日忽然成大器,人间天上独称尊。”
订阅即能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佛讯,及昌义法师每日法语!
欢迎大家转发,分享也是一种功德!
恭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!
Copyright © 2010-2017 版权所有 一瓶巅峰能量咖啡官网正品旗舰店